2021年2月读书小结

这个月读的书里,最喜欢的两本《秋园》和《物尽其用》都是我的朋友白老师安利的(白老师的公众号文章)。白老师写得特别好,她会在公众号不定期推荐好书,请大家去关注她的公众号:准准风月谈。
贴完白老师的公众号链接后我就想关掉blog去打游戏了。一个原因是我写不了白老师那么好,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最近太沉迷于游戏了…… 这个月的前半个月,我每天早上起来对着窗外的阳光冥想,晚上读书,午夜听着headspace的”Falling back to sleep”入睡,感觉自己的内心非常平静又非常充盈。
然而,后半个月我开始打《女神异闻录4》,从此就过上了昏天黑地打游戏的日子。书不读了,冥想也停了,别说给猫刷牙了,给自己用牙线都忘了好几次。截至今天我还没有通关,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生活的正轨。我这种沉迷体质还有救吗?能救一点是一点,我要强制自己远离游戏一个小时,来写一篇blog吧。

《秋园》和《物尽其用》


《秋园》是一本小说,也像是一本回忆录。作者杨本芬是一位出生于1940年的老人,花甲之年开始写作,写下了自己母亲一生的故事。
书中的母亲叫做秋园,生于1914年。她的一生中历经了家庭的一次次变故和时代的一次次剧变,艰辛地抚养孩子们长大,在时代大浪中挣扎求生,并在生活的苦难中努力地维持尊严。


“物尽其用”是艺术家宋冬的一个当代艺术作品,展览了一万余件由宋冬母亲赵湘源一生积攒下来的生活物品。《物尽其用》这本书由艺术史家巫鸿编著,展开了对这个展览的讨论。
《物尽其用》中介绍展览的背景时,讲述了赵湘源的身世和生活历程。赵湘源出生于1938年,她的父亲是一名国民党军官,在抗战中对重庆地下党提供过帮助。她童年时生活富裕,但灾难很快就降临在这个家庭的头上。她15岁时,父亲在肃反运动中被逮捕,她的母亲独自支撑起整个家庭。赵湘源23岁时,她的母亲因病去世。贫寒的生活和家庭的悲剧给赵湘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,在她的一生中,她以“物尽其用”为人生准则。一方面想要储备各种生活物品以备不时之需,另一方面她不舍得丢弃有着家人生活回忆的物品。

读完《秋园》再读《物尽其用》的感受很奇妙。之骅和湘源,秋园和湘源母亲,这些女性的人生和故事交织在一起,相互对照,相互回响。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《秋园》,然后又紧接着读了《物尽其用》。读完这两本书的好几天里,这几位女性的故事反反复复地激荡在我心里。用白老师的话说:“大时代不会记录的个人历史,大历史不会记载的女性故事,那样的珍贵、沉重,满是滚烫的痛楚。”

我时时感到词穷,无法描述这两本书。《秋园》是用生命写成的书。《物尽其用》是用一生完成的艺术作品。

《秋园》作者的女儿章红,为《秋园》写了一篇后记。章红最后一次见到外婆(书中的秋园)时,章红三十多岁,是一个女孩的母亲。外婆已八十八岁高龄。

她牵过我的手,指着不远处的山崖,语气里满满的遗憾,“如果你们早来半个月就好了,四月那崖上都是杜鹃花,好看得很。”
八十八岁,依然为我没看到山崖上的杜鹃感到惋惜。
外婆、妈妈这些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,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,仿佛随时会被揉碎。然而,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,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。当之骅——我的妈妈——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,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。

《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》

这本书是小乐老师推荐给我的,是一本哲学系教授写下的中年危机人生指南。
作者在最后一章安利冥想来着。这本书里说,日常活动分为终结性和非终结性的。终结性活动有明确的完成目标,如果一个人过于专注终结性活动,容易在目标达成后感到空虚,在求不得的痛苦和求得后的空虚之间来回摆荡。作者给的解决方案是,做一点非终结性活动(比如无目的的散步和思考)。又比如冥想。一般人达不到佛教追求的无我,但呼吸和静坐可以作为一种非终结性活动的日常训练。尽管这些活动不足以让人找到人生的意义,但能帮助人克服终结性活动的吸引,感受到非终结性活动的价值。
前几天和朋友聊冥想,我当时说,有时候冥想让我觉得很困惑的就是,冥想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做bullshit job吗?在这个不快乐的世界上控制心智找快乐吗?然后就不能接受这个设定。
读完这本书后有了不一样的想法。也许,相信意义的存在但不追问意义,才是感受非终结性活动的正确方式啊。

Share: Twitter Facebook

About

Comments